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

帖子

王爱荷,高级农艺师,安徽省虹舍商贸(茶业)有限公司执行董事、总经理

国学网 2025-04-15 16:48:07 书法

微信图片_20250415164838.jpg

作者简介:

王爱荷,高级农艺师,安徽省虹舍商贸(茶业)有限公司执行董事、总经理。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,迄今在《中国青年》《鸭绿江》《安徽文学》《诗歌月刊》《作家》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一千多首,偶有获奖,作品曾入选《中国诗歌流派大展1978—2008卷》《中国当代新诗选》等二十多部选本和中学教材。系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、中国诗歌学会会员、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、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、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、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安徽皖北网运营总监、中国为民监督网安徽工作站站长、都市在线安徽运营中心负责人、《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* 安徽卷》编委、《宿州民艺》副主编、《皖北作家》主编。

微信图片_20250415164945.jpg

墨池水暖春波漾      笔架山晴紫气来

          ——徐华先生书法艺术中的秦汉气韵与生命灵光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王爱荷


         在皖北大地,在楚汉相争的古战场,在白居易笔下"离离原上草"的宿州,书法艺术如同时光的刻刀,在宣纸上印证了千年文脉。徐华,这位李百忍先生的入室弟子,数十年来以笔墨为犁铧,耕耘于书法艺术的无垠田野,将秦汉的雄浑气象与晋唐的灵秀风骨熔铸一炉,创造出既沉稳厚重又气韵生动的独特书风。他的笔墨间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才情,更是一条贯通古今的文化血脉。

微信图片_20250415164908.jpg

          徐华先生的书法艺术首先扎根于深厚的师承传统。作为李百忍先生的弟子,他承继的不仅是一种笔墨技法,更是一种文化态度。李百忍先生的书风以雄强朴拙著称,这种艺术基因在徐华先生的笔下得到了创造性转化。徐华先生常说:"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也;承者,融会贯通创新也。"他对传统的学习绝非简单模仿,而是深入理解后的重新诠释。在徐华先生的工作室中,至今仍保存着当年临摹《张迁碑》《石门颂》的习作,那些略显稚嫩的笔划里,已隐约可见后来沉稳大气的雏形。这种对师承的尊重与超越,构成了徐华先生艺术生命的底色。

微信图片_20250415164912.jpg

       在诸体皆工的书法实践中,徐华先生的隶书尤为世人称道。他的隶书取法《乙瑛碑》《礼器碑》,又融入《好大王碑》的宽博气象,形成了"隽秀完美、沉稳厚重"的独特风格。观其隶书作品,横画如千年古柏之枝,竖画似擎天玉柱之姿,转折处兼具金石之力与毛笔之韵。徐华先生曾说:"隶书是汉字演变的枢纽,上承篆籀之古雅,下启楷行之便捷。"他的隶书创作中,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承前启后的历史意识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徐华先生在传统隶书中注入了现代审美意识,使古老的字体焕发出时代的光彩,这种"旧瓶新酒"的艺术处理,展现了一位成熟艺术家的创造性智慧。

微信图片_20250415164919.jpg

         篆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书法体系之一,在徐华先生笔下获得了新生。他的篆书取法广泛,既有《毛公鼎》的凝重浑厚,又有《泰山刻石》的端庄伟岸,更难得的是融入了《天发神谶碑》的奇崛生动。徐华先生常对学生说:"写篆书要如青铜铸字,笔笔如凿。"他的篆书作品确实给人以"铸铁成字"的视觉感受,每一笔都仿佛能听见金属与石头的碰撞声。尤为精妙的是,徐华先生在篆书创作中大胆融入行草笔意,使古老的字体平添灵动之气。这种"以动破静"的艺术手法,使他的篆书既保持了秦汉的雄浑气魄,又具备了现代艺术的视觉张力,堪称古今篆书艺术的一座桥梁。

微信图片_20250415164929.jpg

         行书与楷书创作中,徐华先生展现出另一番艺术境界。他的行书深得"二王"神韵,又参以米芾的跳宕、王铎的磅礴,形成了既玲珑气足又沉稳大气的独特风格。徐华先生的行书作品,点画间顾盼生姿,字与字连绵呼应,整篇作品如行云流水,气脉贯通。他特别强调"行书贵在气息贯通,如人呼吸,不可断绝",这种对"气"的重视,使他的行书作品充满生命律动。而在楷书创作上,徐华先生则以欧阳询的险劲为骨,以褚遂良的宽博为肉,以颜真卿的雄浑为气,创造出法度严谨而不失生动的楷书风格。他的楷书教学尤其注重"永字八法"的基础训练,认为"楷书如人站立,须堂堂正正",这种艺术观念也折射出徐华先生的人格追求。

微信图片_20250415164933.jpg

        作为书法教育家,徐华先生的艺术人生更添一份崇高意义。数十年来,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书法人才。他的教学理念独树一帜:"技法易教,心法难传。"在徐华先生看来,书法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写字匠人,而是陶冶审美心灵,传承文化精神。他的课堂上,学生们不仅学习如何运笔结字,更学习如何理解中国传统美学,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笔墨之中。徐华先生常说:"书法是写心的艺术,心不正则字不端。"这种将艺术与人格修养相结合的教育理念,使他的教学超越了单纯的技艺传授,成为一种文化生命的延续方式。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,徐华先生这种坚守更显得弥足珍贵。

        细读徐华先生的书法作品,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文化自信。这种自信不是盲目排外,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传统基础上的开放包容。徐华先生的书法既有秦汉的雄强,又有晋唐的韵致;既有古代的法则,又有现代的创意。这种多元融合的艺术取向,体现了一位当代书法家应有的文化胸襟。在全球化语境下,徐华先生用笔墨诠释了中国艺术的独特价值,他的创作实践表明:真正的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在当代人笔下的生命之河。

微信图片_20250415164904.jpg

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,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"摆渡人"——既能深入传统的堂奥,又能面向现代的潮流;既是严谨的学者,又是创新的艺术家;既是传统的守护者,又是时代的书写者。

       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徐华先生的书法人生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,更是一条清晰的文化轨迹——从李百忍先生到徐华先生,从秦汉到当下,中国书法的火炬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,光焰不息。徐华先生的笔墨,恰如宿州大地上生生不息的草木,扎根传统,面向未来,在四季轮回中书写着永恒的文化诗篇。

声明: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我们,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,谢谢!
国学网传递国学资讯,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便捷、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服务,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国学网。
关于我们
公司介绍
发展历程
联系我们
本站站务
服务协议
本站义务
友情链接
业务合作
广告服务
商家入驻
我要投稿

手机APP

官方微博

官方微信

三己(山东)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5145619号-1| 客服邮箱:3131816650@qq.com
QQ|Powered by © 2001-2025 Guoxueweb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