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孟母,择邻处。 子不学,断机杼。 窦燕山,有义方。 教五子,名俱扬。[来源:Z*xx*k.Com] 字词注释 昔:过去。处:居住。杼:织 原文大意 古时候,孟子的母亲为选择好的邻居曾三次搬家。孟子不肯学习,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,来告诫他做事不能半途而废。五代后晋时有个叫窦燕山的人,他教育子女有一套很好的方法。五个孩子在他的教育培养下都学有所成,名扬四方。 经典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非常调皮贪玩,喜欢模仿周围的人。 他家原本住在墓地旁边,经常有人在那里办丧事。孟子觉得很有趣,就跟小伙伴们玩起了办丧事的游戏。他一会儿学办丧事的人边走边吹唢呐,一会儿学死者的亲属又跪又拜、号啕大哭。 他的母亲看到了,就皱起眉头说:“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好啊!”于是,孟母把家搬到了镇上的集市附近。 集市附近商人来来往往,常和客人们讨价还价。没 孟母知道了,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:“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好啊!”于是决定再次搬家。 这一次,孟母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。学校里的学生每天跟着老师读书、鞠躬行礼。孟子看到他们读书用功、待人有礼,也跟着认真地学习知识和礼仪,渐渐变得有学问、懂礼貌了。 后来,又经过许多年的专心研读,孟子终于成为一个天下闻名的大学问家,被后人称为“亚圣”。 (三) 养不教,父之过。 教不严,师之惰。 子不学,非所宜。 幼不学,老何为? 玉不琢,不成器。 人不学,不知义。 字词注释 过:过错。惰:懒惰,这里指过错。子:指人之子,这里泛指小孩。为:作为。琢:打磨。义:事理。 原文大意 生养子女却不好好教育,是父母的过错。教育学生却不严格要求,是老师的过错。小孩不努力学习,是不应该的。小时候不学习,等到年纪大了,又能有什么作为?玉不经过打磨,成不了精美的器物。人若不学习,就不懂事理,难辨是非。 经典故事一 卞和献玉 春秋时期,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农夫,他有分辨宝石的本领。 一天,卞和在山上砍柴时发现了一块罕见的石头 厉王死后,武王登基。卞和再次进宫,把那块玉石献给武王。武 武王死后,文王登基。这时,卞和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。他知道文王登基了,就抱着玉石在山下 楚文王听说后,就派使者问卞和为什么那么悲伤。卞和回答 楚文王命玉石匠凿开那块石头,发现里面果真有一块上等美玉。为了表彰卞和的忠诚,楚文王命令玉石匠把这块玉石做成精美的玉璧,还用卞和的名字给这块玉璧命名,它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“和氏璧”。 经典故事二 神童方仲永 古时候有个农家小孩叫方仲永,他五岁时,还没有人教过他读书认字。 一天,小仲永突然大哭着要纸和笔。父亲觉得十分惊讶,急忙到邻居家借来给他。小仲永一拿到纸笔,便立即作了一首诗,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赞赏的地方。 小仲永的父亲把这首诗拿给全乡的秀才观赏,大家都赞不绝口,认为小仲永是一个神童。 这件事传开以后,人们为了考考小仲永的能力,就指定物品,让他现场作诗。没想到,小仲永很快就写出了不俗的作品。 人们对此感到非常惊奇,纷纷请方仲永父子到家里做客,有的人还花钱请小仲永写诗。小仲永的父亲见不干活也有钱赚,就每天都乐呵呵地带着儿子四处宴饮。 有人向小 |